一個砂石車司機的觀察_李安祥
63歲,南澳村當地人,泰雅族原住民。
1976年7月退伍,8月考取職業駕照,李安祥22歲啟動卡車人生。
一天平均三趟的話,蘇花公路來來回回將近3萬趟!
我是砂石車司機
深色T恤、深色長褲、鴨舌帽,是李安祥每天工作的標準配備。住在南澳的李安祥,每天早上四、五點,最晚六點就要出門。有時一大早開著空車,到花蓮和平、和中或澳花裝砂石,再往北運送到蘇澳。有時前一天傍晚就先往南,裝好貨後,開回住家附近停車場,隔天一早直接往北送。
砂石車薪水以趟數計算,一天送幾次貨就拿多少錢。換言之,開著空車去裝貨的時間是沒有收入的。以蘇澳到和平來計算,去程空車就要至少一個半小時,來回三個小時,算一趟的錢。一天跑兩趟,就需要至少六個鐘頭的開車時間,再加上裝貨、卸貨,只要跑兩趟,一整天的時間就過去了。
除了砂石車司機的行程,大家也會好奇,砂石車後面載的到底是哪些東西。其實砂石車主要載礦石到工業區做化工料、水泥料,有時候河底或溪底的砂石太高,也會協助政府的疏濬工程,也就是將水底挖出的沙子載出來,載到砂石場加工後,方便往後營造用。
景氣不如以往 薪資大受影響
砂石車大概1980年代開始出現,那個時候經濟起飛,不管北部或西部,工程量都很多,到處都是工作機會,哪裡有工程,砂石車就往哪裡跑。
「民國65年(1976年),開車薪水一個月才八、九千塊,就可以過活了,公務人員也是差不多七、八千塊吧。到了民國70幾年(1980年代),景氣好,可以領到三萬多。接近民國80年(1991年)的時候,一個月可以賺七、八萬。」自從民國93年(2004年)開放從中國進口砂石後,東砂北運跑車數量大量減少,現在的司機一個月收入大約三、四萬。
依據經濟部礦務局民國101年(2012年)的統計資料顯示,全國第一類砂石場(1.辦妥工廠登記或2.用地已取得變更礦業用地或3.主管機關許可者)計有312場,其中宜蘭縣內的砂石場,就有23家。現在因為開放大陸砂進口,加上需求量減少,很多家都紛紛關門,李安祥說,還在運作的大概剩不到10家。
砂石場數量大不如從前,蘇花公路上的砂石車數量也看的出端倪。平常從礦區載送礦石到砂石場的車輛,一天大約五、六十部而已,現在許多砂石車的主要功能,其實是「疏濬」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在蘇花公路上看到同時有三百多部砂石車行駛,他們不只是在運送礦石,他們是在協助疏濬。
慢慢來比較快
1990年之前,蘇花公路單線通車,路很窄,只要遇到下雨坍方,有時候半個月,甚至一兩個月,都無法通行,對生計影響最大的,就是砂石車司機了。李安祥:「以前比較嚴重,現在路面拓寬,還有沿路都有刷坡工程啊,現在比較好走。」
在北迴鐵路尚未完成,金馬號盛行的年代,卡車司機是不能暢行蘇花公路的,必須老老實實的跟在金馬號後頭,沿途經過一個又一個管制站,金馬號走、砂石車走,金馬號停、砂石車就停。當時,蘇澳到花蓮需費時四個多鐘頭,大約現在的兩倍時間。
儘管現在行車時間已經大幅縮短,還是有許多駕駛,快還要求更快。李安祥有一些小叮嚀要提供給用路人,「我覺得最危險是新澳隧道往東澳的下坡,因為比較陡,開快車容易車禍,我以前就發生過。下雨天要特別注意,就是要慢。」這位老司機,有著蘇花公路40多年的駕駛經驗,要告訴大家的還是「山路彎曲,小心慢行」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