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鄉工作的部落青年_陳芃伶
現在的我,可以大聲說我是金岳人,我來自流興部落。
回家的起點
一個原以為老家是在蘇花公路旁的年輕人,後來因為就讀台大城鄉所,返鄉進行實習課程,才發現自己的老家是在36公里遠的大南澳山區流興部落。畢業後,毅然決定返回部落服務,她是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,陳芃伶。
莎韻的故鄉─金岳部落
金岳部落,日治時期名為「流興」(Ryohen)部落。原來的流興部落在距離金岳村36公里遠的山上,後來遷徙至泰雅稱呼鹿皮(Ropwe)的南澳鄉金岳社區現址。「鹿皮」這個地名的緣由,據說是當初祖先在尋找遷徙的土地時,發現這裡常有水鹿出沒,生態資源豐富。現今的人口組成,主要來自於昔日的流興部落,少部分來自舊武塔部落。金岳部落有一個家喻戶曉關於「莎韻」的故事,「莎韻之鐘」遂成為眾所皆知的地點,金岳部落也因此有「莎韻的故鄉」之稱。
找回最初的家

「這個就是我們的舊部落,這是我們訪問老人家,慢慢一棟一棟回憶出來的。本來我們回舊部落是一片雜草,什麼都看不到。我們就先用畫的方式,讓老人家重新回憶他們以前住的地方。」陳芃伶解釋到,舊部落的房子原本都是用木頭和石板蓋的,因為遷徙下來已經超過50年,全部都垮了,指認過程很辛苦。幸好老屋子都是半穴式的,屋頂是石板,指認時只要認有一個窟窿,下面是石板,就代表一個家屋,用這樣的方式去確認。
回想當時,部落的年輕人們以徒步方式,花了兩天的時間才走到山上的舊部落。七、八十歲的老人家看在眼裡,也興起同行的念頭,但現實中體力不允許,一位老人家突然說「如果有直升機就好了。」於是陳芃伶和團隊,透過擺攤、部落紀錄片《不一樣的月光》公開播映及北上召開記者會,得到許多企業及支持者的贊助,最終募得超過一百萬的經費,在2013年成功請了一台直升機,把老人家們送回舊部落。

90多歲的金岳耆老池蓮花阿嬤,重回舊部落後,整個人精神奕奕,自己笑說什麼病都沒有啦!甚至開始以泰雅族傳統方式織起布來了。找到老家時,陳芃伶的阿公阿嬤早已不在世上。每當她回到老家,總想跟阿公阿嬤說上幾句話。「我每次回去的時候都是回到我爺爺的家,就會坐在那邊跟他們講話,跟他們講一些發生的事情,或是跟他們訴苦之類的。」
3D技術還原部落樣貌
為了讓部落裡的小朋友們,能夠認識自己的文化,進而達到延續傳承。金岳部落想到最直接的辦法,就是透過3D動畫呈現,讓孩子們看見老部落原始的樣貌。
部落樣貌的還原工程,耆老們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透過多次訪問對談,再加上實地勘察勾起兒時回憶。「因為在2D看不出那個立體感,想說趁老人家還在,趕快帶他們上去,因為擔心老人家走了,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來。」陳芃伶語重心長地說。第一步先把各自的家找回來後,接下來的部落建築、道路及街景模擬重現,才是最棘手的。
陳芃伶坦言,目前的3D模擬圖都還很粗糙,尤其是建築的細節部分,還有很大的修改空間。「我們前年(2015)去調查,連GPS都帶上去,還量每一層的高低差,每一間的定位在哪裡,每一間的環拍,就這樣把它變3D的。但是很難,就是要花很長時間,因為做不完。所以我才說在部落裡面,感覺好像很多事情做不完。」困難沒有打倒陳芃伶,她甚至還期許,未來可以將部落的3D圖結合文化,做成互動遊戲,像是射箭或追鹿,讓部落文化被更多人看到,藉此也達到傳承的目的。